你关心过孩子的心理健康吗?

本文已影响1.24W人 

加强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配合和努力。

你关心过孩子的心理健康吗?

在如今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作为长辈更关心孩子的成绩和身体健康,很少有意识和耐心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每当有学生自杀的社会新闻发生,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都会引起人们的热议。大家会觉得,学生阶段能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有什么想不开的?选择轻生,实在是太可惜了。

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不仅仅是身体发育的过程,其身心也会随着周围人物和坏境的变化而逐渐改变至定格。家庭、课业、朋友等等一系列因素都会为孩子带来各种心理问题,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精神障碍。

校园暴力导致精神障碍

刘某,一名刚考入大学的女生,她说自己没有办法和舍友相处,讲话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自己做错什么东西,会招来别人的谩骂,甚至是毒打。当心理医生问及她的过往时,她一边哭一边讲述了那段恐怖的回忆。

初中的时候,因为她的长相在班里比较突出,有个男孩子对她表现出了一些好感,招来了一个混社会的女同学的的嫉恨。有一天,那个同学集结了好几个女生,把她堵在了厕所里面,把她的衣服扯光,对她拳打脚踢,手段极其残暴,令人发指。

那个女孩在讲这些往事的时候,能清晰的感觉到,她的那种哭不是因为伤心,而是因为恐惧。过了这么多年,她还是无法走出那种恐惧。以至于到了大学她都很难敞开心扉去和同学们自如的交流。

对于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校园霸凌是造成心理创伤的一个比较常见的原因。2014年的研究数据显示,有30%以上的中小学生身边曾发生过校园暴力。据不完全统计,2015 年上半年被媒体公开报道的恶性校园暴力事件多达20余起。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38.7%的被访中小学生偶尔或经常被同学欺负。

因校园暴力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受害者可能受到威胁而不敢向老师、家长和有关部门反映,甚至会发生反复遭遇暴力的现象,造成严重后果。

众多调查研究均表明,校园暴力事件对青少年造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影响,主要包括“安全感大大降低”“做事更加谨慎”以及“不敢轻易相信他人”。有的甚至不得不进行治疗或者休学。

此外,校园暴力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研究表明,校园暴力对包括施暴者、受害者、旁观者等所有的相关群体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校园暴力中的受害者往往会具有消极的自我认知,缺乏自信,对自己的智力与社会交往能力的评价与同龄人相比偏低,这种对于自信心与自尊心的影响往往伴随终身,可能会出现自杀倾向或报复社会倾向。而施暴者往往表现出盲目的优越感,缺乏理智,脾气暴躁且易怒,严重者会导致心理扭曲甚至心理变态,形成成年后的稳定心理特征而诱发犯罪。校园暴力还给旁观者带来了负面的示范效应,一些旁观者会采取娱乐或者模仿的行为。

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心理创伤

故事的主人公还是一位女生,每当她在宿舍听到别人和爸爸妈妈打电话的声音,就会感到难过,抑郁,想要逃避。

她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妈妈生下她以后,婆家的态度就很不好。她爸爸还常常会会打她的妈妈。

她记得特别清楚的是,大概三四岁的时候,有一天,她爸爸喝醉酒了。回到家后,她妈妈说了她爸爸两句,就引发了又一次的家庭暴力。她亲眼看到,爸爸一巴掌就把妈妈给扇倒在地上了。于是,她想要阻止爸爸,就跪在地上,抱着爸爸的大腿,一直哭。然后,爸爸就把她一脚踢开了。

几年后,爸爸妈妈终于还是离婚了。在她八九岁的时候,她爸爸二婚了,并给她生了一个弟弟。从此以后,她的日子就更难过了,吃不饱,也穿不暖。后来,她中学毕业后,家里本来还不想让她继续上学。是她妈妈在经济上支持她上了大学。

进校后,她发现周围的同学家庭条件都比较好,跟父母的关系也很和睦,就觉得特别难受。进校以来的两个月时间里,她都沉浸在抑郁的情绪里无法自拔。最后她“不堪重负”退学了。

家庭在一个人各方面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心理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心理健康发展的起点和基石。

在我们的人格层面,原生家庭就像一个地基,它会对我们产生一些很难去察觉、改变和克服的影响。

孩子长期生活在家庭环境中,父母之间的关系如何对其身心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夫妻关系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有积极的促进影响。

很多研究都表明,一个生活在父母关系质量良好、家庭稳定环境中的孩子心理健康水平更高。生活在和谐融洽的婚姻关系中的孩子社会适应表现更好。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经常“观察”到父母处理婚姻关系的行为模式,并内化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影响他们未来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等的发展,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大量研究的结果都发现,经常目睹父母之间破坏性冲突的孩子更可能会出现心理适应问题。婚姻冲突时父母的敌对、生气、退缩和情感疏远等,能够直接或间接预测孩子多年后的反社会、焦虑、社交退缩等外显和内隐行为问题。

在不同结构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其行为、情绪等方面存在差异。例如,对离异家庭和完整家庭孩子的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发现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智力、同伴关系、亲子关系、情绪障碍、自我控制上表现更差,问题行为更多;有研究者对两代和三代人家庭的孩子进行研究,发现与生活在三代人家庭的幼儿相比,生活在两代人家庭的幼儿在独立性、自制力、自尊心、行为习惯等方面发展更好;家庭规模大小与儿童虐待、教养忽视显著相关,家庭规模越大的家庭,出现儿童虐待的风险更高,会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造成伤害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养育和管教孩子过程中的观念和行为,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每种教养方式都与儿童一系列具体的行为存在较强的相关。

患者朱某是一位性格内向的女生,不善于表达自己,朋友较少。平时家长工作繁忙,很少在意她的心理需求,还经常在孩子面前喜怒无常,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工作的不顺。对孩子的教育为强压型,从来不认可孩子的想法,不能与她很好的在平等的角度上沟通,经常因为她做错一件小事就彻底否定她,说:“一看你这个样子就知道你将来什么都做不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变得越来越自卑,认为自己的能力永远低别人一节,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平时学习、生活质量均下降,自尊心严重受挫。渐渐地,她开始封闭自己,害怕与别人交流,害怕做错事别人嘲笑她,不合群,喜欢把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不出门,怕见人,情绪低落,常无原因哭泣,不能正常生活,工作,出现消极言语,后来精神科治疗,诊断为抑郁症。

在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中,通过父母的接纳和控制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不作为型。

权威型教养方式是一种灵活、民主、温暖、接纳的教养方式,尊重孩子的意见和观点,并给予一定的自主。

专制型教养方式是一种限制性的教养方式,父母会通过设置许多规则和限制来试图控制孩子,强迫孩子服从。

放任型教养方式是一种接纳而不控制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要求和控制较少。

不作为型教养方式是指低接纳低控制的教养方式,冷漠且过度放任的教养方式。

有研究者以9-11年级的孩子为研究对象,发现与其他三种家庭教养方式相比,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生活满意度和自尊的水平更高,抑郁水平更低。

父母教养方式不仅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因素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还会影响其他家庭因素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作用,如积极的教养方式对于成长不利青少年具有保护性意义,能够缓和不良环境的影响,并减轻青少年适应不良的状况。

在中国,孩子的心理健康最容易被人们忽视,学校和家长最关心的只有孩子的学习成绩和人身安全。心理健康不是一个单独的命题,它和前两者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在孩子从小的教育上加入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让其在一个阳光积极的环境下长大,不但可以避免孩子心理扭曲,对其成长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则会对孩子本身乃至整个社会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加强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配合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陆士桢,刘宇飞.我国未成年人校园暴力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7(03):100-104.

[2]边玉芳,梁丽婵,张颖.充分重视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46-54.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