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园有什么好处 入园入托

本文已影响1.17W人 

孩子到了3岁左右,父母就会送去幼儿园。送孩子去幼儿园有什么好处呢?孩子入园有很多好处,能够为孩子上学前打好基础喔。

孩子入园有什么好处 入园入托

孩子到了3岁左右,父母就会送去幼儿园。送孩子去幼儿园有什么好处呢?孩子入园有很多好处,能够为孩子上学前打好基础喔。

收获1:不随便带玩具去幼儿园

在上幼儿园之前,孩子经常在阳台上玩最喜欢的玩具——小弹弓。上幼儿园之后,“学业”忙了,他也就忘记了这个小玩具。后来孩子又想起了小弹弓,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要求带着去,我答应了。中午回家的时候,孩子一脸的不高兴,我问:“怎么了?”孩子说:“让老师批评了。”我问:“为什么批评你呀?”孩子说:“老师批评我把弹弓带到幼儿园里去,说有危险。”

我马上意识到,孩子带着弹弓上幼儿园的确有着不小的危险,在没上幼儿园时,孩子自己在阳台上玩,一般不会有什么危险发生,但幼儿园是个集体单位,人员密集,如果孩子“发弹”,击中一个人的几率就相当高了。看来,上幼儿园的孩子确实不能随意将玩具带到幼儿园去,特别是具有危险性的玩具更不应该带。如果您的孩子即将入园,那么请您务必把好孩子的玩具关哦。

收获2:化解新零食危机

在孩子还没上幼儿园时,我对他的零食是有所控制的,所以他也养成了不随便吃零食的习惯。在孩子上幼儿园后的第三天,他附在我的耳朵上悄悄地说:“爸爸,我们班有好多同学在幼儿园里吃一种叫‘辣皮’的零食。”我随口说:“那与你有什么关系?”孩子说:“人家都吃,我馋,咱也买点呗?”

一句“我馋”触到了我心灵的软处,我忽然想起自己上幼儿园时同伴吃冰棍而自己却没有的滋味,于是就说:“那、那我们也买点尝尝吧。”一听这话,小家伙高兴得手舞足蹈。下一次上幼儿园时,我兑现了许诺,到小卖部里给孩子买来3包辣皮。可是,回到家之后,我忽然想起那辣皮是三无产品,顿时又开始为孩子的健康担心起来,更害怕孩子会因此养成乱吃零食的习惯。于是,我决定让孩子不馋人家吃什么,继续保持良好的进食习惯。

从家里到了幼儿园,孩子的生活圈子放大了,在这个大圈子里,孩子要面临许多诱惑和负面的影响,我下定决心,不再感情化地认为:人家孩子如何,我也要如何,不可让孩子在人群中感到无助和尴尬。这种想法很容易损害孩子从小培养起的好习惯,助长了孩子在人群中的攀比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面对刚刚入园的孩子,我狠下心来,不再给他买辣皮等小零食。虽然孩子哭过几次,但我并不心软——心软是害了他。我帮助孩子学会对抗不良诱惑,延续良好的生活习惯。慢慢地,孩子在人群中具备了“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正确概念,不再拿别人来为自己找借口,于是“辣皮事件”渐渐就化解了。

收获3:维护老师在孩子心中的地位

孩子放学回家后,交给我一个纸条,是老师的一个通知:今天晚上电视台播放“孩子乐园”,家长要陪孩子一起看。孩子强调了一下:“老师说了,让爸爸和我一起看。”到了晚上,我正在做自己的事情,孩子叫我:“爸爸,来看电视了。”我说:“你自己看吧,我有事情要做。”孩子说:“爸爸,是老师让你和我一起看的。”

自从上幼儿园以后,孩子就有了“老师崇拜”意识,动不动就说这事是老师让做的,那事也是老师让做的,我这个爸爸的地位在孩子的眼中已经屈居第二了。今天又是“老师让一起看的”,我正忙着呢,不看!但转念一想:不看不行,我有责任维护老师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如果我不能很好地执行老师的要求,就会给孩子一种误导,这种误导会潜意识地造成孩子与老师的对抗,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收获4:必须早睡早起

原来孩子没上幼儿园的时候,也没感觉时间不够用,可是等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忽然发现时间特别紧张,以至于很多事都要风风火火地去做。早晨发现孩子睡得还香,就不忍心让他早起,为了节约时间,只好亲自给孩子快速穿上衣服,再给孩子喂饭。其实孩子自己早就能穿衣吃饭了,现在倒好,孩子重新变成了“婴儿”。我意识到“保姆”不能这么长久地做下去,于是就向有经验的父母请教,他们给我的建议是:不要太“可怜”孩子,需要早起就得早起,毕竟孩子已经上幼儿园了,是大孩子了,可以适当提些硬性要求。

我按照这样的经验去做,下了狠心让孩子早起一会儿,一开始孩子对早起很不适应,但渐渐也就好了。因为起得早了些,孩子又有时间自己穿衣服吃饭了,我这个“全职保姆”就下岗了。另外,孩子起床早一些,晚上自然也就睡得早一些,早睡早起应该是上幼儿园的孩子的一项素质吧,原来那种玩到夜半、睡到天亮的方式确实要改一改。

收获5:给孩子来点“镇定”训练

孩子上幼儿园需要送,放学需要接。按幼儿园的要求,我每天下午四点半左右来到幼儿园门前的孩子接送处。有一天,我的车子在接孩子的路上坏了,抵达幼儿园的时间晚了一些,等我心急火燎地赶到接送处,果然看到孩子已经在那里哭了——虽然老师还牵着他的手,可能看到人家都走了,只剩下自己,感觉挺害怕的吧。我把受了“惊吓”的孩子接回家之后,感觉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没有事先安排训练,让孩子有“镇定”等家长的习惯。

于是,我开始与孩子约定:放学后爸爸一定会去接他,但是可能会因为一些意外晚到一会儿,如果爸爸去得晚一些,不要害怕,也不用哭,稍微等一等就行。孩子虽然不同意我晚去,但我还是决心要锻炼一下他镇定等爸爸的心态。第二天,我到了幼儿园后故意站在远处,孩子放学后没看见我,又哭了,不过这次哭得比上次要轻一些。第三天,我又“故意”去晚,而孩子没有再哭。就这样,经过多次训练之后,孩子果真学会了镇定地等待家长,我也有些宽心,因为孩子可以应对一种“意外”了。

收获6:对老师的话不要太敏感

孩子入园两周后,给我捎回一个话:老师让你下午去找她。我心里一惊,开始忐忑不安起来。我问孩子:“有什么事吗?”孩子说:“不知道。”

下午,我到办公室找到孩子的老师,由于是第一次以家长的身份见老师,所以有些紧张。果然不出所料,是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怎么好。老师说孩子在班上年龄最小,她们教的一些东西孩子有些跟不上,让我在家里多辅导一下孩子。说心里话,我觉得孩子成绩差确实让我感觉有失脸面,于是我向老师保证,要在家里好好辅导他。

孩子再次放学回家后,我拒绝了他到楼下玩的要求,而是让他拿出幼儿教材开始辅导,当时感觉自己几乎在强迫孩子一遍又一遍地认字母、写数字。不出几天,我发现孩子不但开始讨厌我这个爸爸,而且开始讨厌上幼儿园了。

面对这种情形,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失误:我对老师的话太敏感了,这种敏感挫伤了我“望子成龙”的自尊,因此我对孩子的辅导带有强迫色彩。辅导孩子时我只顾及了自己的感受,而没有顾及孩子的感受,用了一种机械的、没有技巧的方式,破坏了孩子的兴趣,损害了父子关系,为了大人的“自尊”而进行辅导,确实有些得不偿失。看来我需要看看如何辅导上幼儿园的孩子的书籍,更要学会如何客观平静地理解老师对孩子的评价了。

揭秘:

送孩子去幼儿园是正确的选择,在幼儿园入园才一个多月,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完全消除了家长原来的顾虑——集体生活使我家孩子扩大了眼界,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了,表达能力提升了,与小朋友大方友爱了,学会“分享”……很多新东西;能哼唱几首不够完整的儿歌,会讲几个简单的小故事……现在(还差半月满3岁),变化更是惊人了……这些,都是家庭的独家教育(尤其爷爷奶奶细心呵护)无可达到的效果。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